小燕文学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一百九十二章 壮志(第1页)

张等二十男裸渡汶水,虽然狼狈但终究逃得一命。

他怨恨国相李瓒气量狭小,只是反对了一下他的军略就坐壁上观,见死不救。所以张逃得性命后,并没有再打算回到李瓒帐下,生怕自己去了把命都丢在那。

但实际上张委实错怪了李瓒,李瓒从来没有将张反对其军略的事放在心中,他之所以没有救得了张,不是他没下令,而是他下令了,但各部逡巡不前。

李瓒麾下兵,大体分为郡县卒和豪强部曲两个部分。郡县卒中他自己的二百郡兵根本就不敢战,之前听到要上前线,这些养尊处优的兵子直接就吓哭了。此外,就是张的千人寿张兵,这些人已经陷在前面了;然后就是东平6兵二百、章县兵二百,下令后,只是齐齐呐喊了下,就没然后了。至于豪强部曲兵,那就更抵不上事了,这些豪强鬼精鬼精的,累战苦战他们也能打,但前提是看朝廷的经制之师要在前面做表率。

现在东平国四县兵自己不上,想让我们去挡敌人冲锋的骑兵?想什么呢!

是以,李瓒几次下令,各部都还是磨磨蹭蹭,然后磨蹭到张麾下寿张兵全军覆没,当然杀的最多的还是他们自己,真被张冲突骑杀的反倒是不多。

这就是豪强部曲兵的特征,招来容易,但真要他们去下死力,那别太多想了。后世的吴国为何屡屡外战不行,但守土时倒能下死力?就是因为吴国的兵制就是部曲制,兵为将有,国家不养兵,而是将编制下放给各大将,有事时点大将,大将自有部曲出阵。这些军头们,哪个不稀命?哪個不稀自己手下的兵?

但他们不主动攻,但依旧有条不紊的维持着军阵。因为道理他们还是懂的,将这波泰山黄巾堵在东平国外,是他们共同的利益。

张冲驻马在阵前看了一会,见并没有可趁之机,于是收兵退回到了谢弼的军阵,与他互为犄角,等后面的主力到来。

此时谢弼已经知道他的爱将贺成牺牲了,他悲痛抚着贺成的脸,久久无言。而当张冲带军退回时,听到了贺成的壮举和临死之言,他拿出马背上的水袋,以水代酒,祭拜贺成,庄肃道:

“好男儿,来生再生我家,再做弟兄。”

张冲又看到贺成的弟弟贺伉,问道:

“可会骑马?”

贺伉擦干了泪水,一脸坚毅的回张冲:

“回渠魁,骑得。”

“好,阿确,领一匹马来,给阿伉,以后他就跟着你,做我的扈从亲军。”

然后张冲又回头对贺伉道:

“你兄临死前说,汉贼不灭,勿要殓他。只是你兄之志,今日,我就希望你继续你兄壮志,灭汉贼,复清明。”

贺伉眼泪珠子直崩,这个年轻人咬着牙,誓:

“我贺伉誓,与汉狗势不两立。”

这个时候,泰山军后军主力也6续到了,但来的只有张旦的校尉部,没看见关羽部,也不知道去了哪里。

张旦率李大目、典韦、魏舟、郭亮、于禁,还有王罕、李弼两部,一共七个部三千五百正兵,以及老营五千多,旌旗遍野,逶迤而来。

对面的东平国兵看到对面泰山军的军事,直接就惊了,人这么多?

东平国各军主将立马安抚部下,如东平6尉吴资就说:

“黄巾军素来带着妇孺,看着声势浩大,但不堪一击,大家不要慌。”

吴资手下有二百兵,再加上刘详自家带的部曲,一共四百兵一个部,就作为前军立在东平国军阵前。

吴资这人算一员良将,善于坚守,只是现在还没有迹,等日后吕布入兖州,其人会成为吕布麾下众将,做到济阴太守,还能在曹操的攻击下收住城池。

吴资部边上的是黄岑的章县兵,这个没有话说,已经和黄巾军结了血仇了,他也狠了,直接在阵前许诺:

“击退黄巾贼,回城后每人赏钱千钱。”

他麾下有兵二百,要是这次全须全尾回去,那光赏赐就要花二十万钱,都能买个太守了。

边上有家臣劝了黄岑,说这个钱下去,太亏了。

黄岑当着众兵的面,叱其人:

“钱财本就是死物,如我今日不灭贼,纵有万贯也是为贼守,不如给诸豪杰,上下一心,齐心灭贼。”

余众听这番话,呼声震天,士气昂扬。

在吴资、黄岑后的是高雅、刘敢、赵庶、李邹的部曲兵,合兵得有一千五百众,是国相李瓒最赖以所重的主力。而这些各豪族将,或果敢、过有勇皆是一时之选。他们都用各自的方式激励这所部,忐忑地等着对面的黄巾贼进攻。

但张冲并没有急于进攻而是命各部驻扎,然后埋锅做饭。现在是巳时末快到午时左右,正是午食的时候。

张冲后面跟着五千多太平军信徒,都是从济北国一路跟来的,里面壮年不多,很多都是老人和妇孺,说实话带着这些人随军还是蛮累赘的。

一个是他们体力不行,严重拖累行军度。另一个是他们不具备军事素养,要是哪天敌人袭击老营,会严重拖累泰山军的战场士气。

但这些济北国信徒不带着也不行,因为这些人在乡野已经活不下去了,他们中为何壮丁特别少?就是因为这些壮丁信徒已经被他们的渠魁召集起来攻打豪强的坞壁去了,只留下这些妇孺在乡野啼饥号寒。

所以张冲只能带着他们,还将他们放在了中军,这样行军的时候,有前后军防护,这些信徒就能得到最大的安全保护。

而且这些妇孺也不是只有坏处的,就比方说做饭,有这些人随营后,泰山军的军食供应就变得更加迅了。一些半大的孩子拿不了刀,但还是可以为前线的泰山军正军送上热腾腾的粟饭的。

就比如说现在这个叫杨娃子的孩子,这会就在准备加入送饭队。

午时一刻,皋山口外,汶水西岸的河地上,炊烟袅袅,空气中已经充满了粟饭的清香和熏肉的浓郁。

泰山军这几年在军食的储备上是做足了功夫,粟米、豆菽、酱菜都早早的储备好了,就是一些缴获的肉都会做成熏肉储备,只是寻常的时候不多吃,就用在这种临战前,吃熏肉给众军士补充体能。

只听一个花白的老翁在老营的一处分区喊了声:

“给正军送饭的,一会就走了。”

然后就见一群十三四岁的孩子手提着瓮开始到这老翁这里6续集结。

杨娃子,也听到了老翁的话,忙应了声:

“就来,孙头。”

说完将手上最后一点粟团塞进了嘴里,然后顾不得和做饭的阿母多说话,就要奔过去集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