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燕文学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64章 募兵之论(第2页)

等到明世宗时期,嘉靖下旨增加募兵福利,对普通士兵允许支出行粮,月粮折成银两放。

这一时期的明军普通军士多了一个每日支取的“口粮”福利,标准为银三分三厘。

这其中比较出名的便是戚家军,其军兵卒每日的军饷标准就是口粮三分三厘,行粮一分二厘,一年军饷标准大概在十八两白银左右。

再往后的明穆宗至明神宗时期,在张居正主持下的明军募兵福利再次上调,募兵每人三两安家银,二两行粮,入伍后还能支取每月一两二钱到五钱的月粮。

当然,表面上是这样的标准,但实际到士兵手里有多少就很难说了……

可以说,朱祁镇的这套募兵制度,尽管被历代皇帝缝缝补补,但最后还是崩溃了,并且最后还拖垮了五寺六部。

拖垮的原因也极为简单,便是徐辉祖所说的民生工程问题。

晚明天下诸多水利工程因为户部财政的捉襟见肘而多年得不到维护,最后到了天启、崇祯年间,面对小冰河引起的气候问题,赋税重地的江南多次遭遇海水倒灌,地方水利工程无法排淤,苏松常杭等府多年颗粒无收。

这些问题加上最后士绅抗税、官员腐败、中枢不作为等问题,直接导致的就是江南没办法正常的为北方供血。

徐辉祖说的并没错,但他忘记了一点,或许先进的募兵制会拖垮大明的财政。

不过他没想到一点,那就是经济并非一成不变的。

“舅舅说的不错,如果军队一味的靠户部接济,那确实容易耽搁地方的民生,不过舅舅也别忘了,大明的人口和田地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朱高煦面对徐辉祖的质疑,说出了大明日后的情况。

“人是会繁衍的,唐初人口不过一千二百余万,仅三十年后便达到两千万。”

“国朝若是如此,三十年后人口数目恐不下九千万,而大明的岁入也会增长三到四成,足够填补户部的亏空。”

朱高煦的话半真半假,因为他说的是太平三十年的情况,可照现在的局势往下走,靖难之役一定会爆,哪怕朱棣不起兵,也会有其它人起兵。

不管谁起兵,都将会对大明的人口造成严重打击,九千万人是很难达到的。

可是这一切只有他知道,如今的徐辉祖是不可能知道未来的,所以他被朱高煦怼的哑口无言。

“因此,小子觉得,小子的看法并没有什么错。”

朱高煦清楚今日徐辉祖来自己这里不仅仅是为了安抚自己,如果只是为了安抚自己,他刚才不会听到自己要改换卫所制就拔腿离开。

以他的性格,如果没有外人的情况下,他只会呵斥自己,并让自己改掉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可他刚才的第一反应是拔腿就走。

显然,两人的对话此刻正有旁人倾听,而不是像徐辉祖说的,四周都是魏国公府的家丁。

看样子,自家舅舅之所以会来这里,恐怕还是老朱的授意。

朱元璋对自己的考校,还远远没有停下……

“好了……”

果然,见朱高煦这么说,徐辉祖脸色不太好看,但他还是努力为外甥找补:

“按照你说的,那这卫所制是要被取缔?”

“取缔?”朱高煦愣了下,并摇了摇头:“并不会,卫所制会在长久的未来一直存在,因为它还有很多可取之处,例如……”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