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燕文学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四十六章 南官北官(第2页)

朱标恍然大悟道“所以你要推那知行合一,这四民之论你也要用这知行合一解释?”

“爹爹明鉴,如果可行,俺想让人表于应天及一十三省的报纸上。”

老朱想了想说道“这事你看着办,不过千万小心,别让人知道是你的想法。朝中的功大论和天命论还没正式定下来,现在很多人都盯着报纸,你要是不小心俺又得杀很多人。”

“孙儿明白,报社之事孙儿不会出面。”

“你明白就好,不过这南北平衡之事你想怎么做?”

“孙儿想在北方也设立几个国子监,然后南人北官,北人南官。几个国子监同凤阳国子监并称地方国子监。应天国子监为中央国子监。各地国子监的生源录取,以及地方国子监和中央国子监的生源流动也需要慎重考虑。”

“标儿,这事你去办,俺觉得就先在老二、老三、老四那里设三个国子监,让他们这些年也帮着监督。”

朱标自然应是,并说道“俺觉得国子监分配给每省的名额也要讨论下,有个定制。陕西、山西、北平三地学政以后也得常设。”

“老大说的有道理,从生源录取上就要想办法改变这种状况。”

“祖父,孙儿的想法,还要设立其他方面的学院,武人设立讲武堂,医者设立医学院,工匠设立匠人学院,商事设立商学院,农事设立农学院。孔圣的因材施教说的很好,要让从事每种职业的人都有希望,做得好了俺们也给他们荣赏,比如子女的功监,比如母亲的诰命,不过一些恩赏而已,却能加强这些普通百姓对俺们家的归属感。孙儿的想法就是别让全天下的读书人只盯着做官,多点出路自然会有读书人来的,也不是所有耕读传家之人都是家资丰厚,地方上屡试不中家道中落者也是数不胜数。”

老朱叹了口气说道“俺也想让俺们大明百姓人人都有一技之长,只是现在建国才18年,大明的国力有限,建这么多学堂俺怕是供养不起学生。”

小朱说道“其实俺觉得国子监包括后面的学堂都该收取学费,今天孙儿也问许司业了,应天国子监学生中普通家庭出生的仅半成,现在的人没点家资也读不起书。至于真正有困难的,可以让他们申请,俺们核实情况,然后减免学费,甚至放补贴。并对全体学员中学业优秀者放额外奖励,鼓励他们积极上进。”

老朱拍了拍小朱的脑袋,笑着说道“这就是你在国子监说的奖学金吧,看来还有这么个事等着俺。等国子监的人把提案呈上来,俺再这么一说,好人都是你做了,这坏人就是俺和那群国子监官员了。”

“祖父,其实孙儿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现在俺们的财政制度孙儿认为不好。祖父减免的赋税,得到利益的主要是士绅,普通百姓所得甚少。士绅拿出本该上缴的一部分在地方修桥造路,结果这名声都是士绅得了,孙儿把这个称为小政府。孙儿的想法是增大财税,至少恢复到两宋的水平,然后根据全国的情况进行统一调度安排,孙儿称为大政府。孙儿认为大政府模式能够更好地集中调配整个国家的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税赋从总体上来看应该是对国民财富的再分配过程,减少贫富差距,促进国家展。单纯的减免赋税反而会使富的更富,穷的实际上也没太大的改变。”

老朱此时陷入了沉思,朱标也想了一会,说道“你的意思是说,士绅在乡里乐善好施收买人心,这件事应该由俺们家去做这个事?”

“爹爹明鉴,本身就是我们少收的税,本来就是俺们家的钱,所以官员所谓的王朝初建要轻徭薄赋,只是考虑自身的利益。咱们税赋上去了,损失最大的是士绅,至于底层百姓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地方的盘剥、摊派,反而和赋税政策的影响不大,我们只要控制住这点百姓的日子反而可能过的更好。如果我们还能做一些惠民工程,比如兴修水利,疏通河道,修缮官路等等,百姓们反而能收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老朱此时也开口道“允熥,这件事俺们以后再慢慢谋划。俺们还是说说这南官北官的事情。”

小朱也早有预料,他也只是话赶话,就趁机提了两句。小朱也明白事情要一件件来。

“祖父,孙儿最后还有个想法,能否打破官、吏的界限,吏也可以通过考试、累积政绩等方法成为官。这样落榜的考生也就多了一条路。”

“孙儿,但是这吏多为本地人担任,大部分人不愿意异地为吏。”

“祖父,如果吏可以升为官了,孙儿敢断定肯定有人愿意为吏。孙儿让锦衣卫调查过,现在的国子监入仕的知县还好,至少能做一些事情;一般的科举入仕的知县面对地方实务什么都不会。实际的工作要么是师爷做,要么是底下胥吏做,县令更多的是和地方士绅高谈阔论而已。俺在想与其这样,我们用这种知县干什么?”

老朱好奇的问道“允熥,真有此事?”

这时朱标也解释道“爹,这个事情孩儿倒也有所耳闻,现在的知县、知府都要带几个师爷帮他们处理公务。”

“哼!”老朱不满的说道,“那好,允熥你给俺弄个具体方案出来。”

喜欢穿越大明,开局亲哥薨了请大家收藏穿越大明,开局亲哥薨了本站更新度全网最快。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