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燕文学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72章 赵桓死改名改国号(第2页)

造反自古以来都是满门抄斩的死罪,但直接杀掉太可惜,这些可都是良好的成年劳动力啊。

赵构没收了他们的土地和财产,举家流放到伊里安岛,反正他们这么喜欢种地,那就去种橡胶树吧。

这个结果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毕竟小命保住了,还要什么自行车。

之后,王皓如实交代了与赵桓密谋造反的全部经过,其详细内容被记录下来昭告天下。

王皓杀死赵桓,解决了这个烫手山芋,为赵构除去心头一大患,赵构甚喜,问道:“朕不杀你,想流放到哪去,挑个地儿吧。”

听完这话,王皓有点飘了,直接信口开河道:“我想回家,陛下把我流放到高丽吧!”

什么?刘禅乐不思蜀没听过吗?你还想回高丽?

王皓,卒,赵构遵守约定把他的骨灰“流放”回高丽。

赵桓虽然死了,但他的尸体仍然被火化,挫骨扬灰以示惩戒。在古代,是讲究入土为安的,只有罪大恶极的人才会被挫骨扬灰。

赵桓的王妃及其子女也没能幸免,全都被开除宗族、剥夺姓氏、贬为庶人,变成了普通的自耕农。

在处理完这些糟心事儿后,赵构才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出巡半年,国家基本没出什么乱子,这个皇帝差不多可以开启挂机模式了。

为了跟从前做个割舍,赵构决定改个名字。

不然,赵构这名字实在是太难听了,听起来像“赵狗”,给人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

当然,这主要是心理暗示在作祟,以及先入为主的固有印象,导致这个平常的名字引起了强烈的不适感。

不是“赵构”这个名字难听,而是名字后面的那一段糟糕的历史让潜意识产生了抵触情绪。

宋代改名之风盛行,北宋的九个皇帝就有七个中途改名的,有些是为了避讳,有些是为了更有范儿。官场上、民间也都流行改名,对文字之美的追求从侧面彰显了文化之兴盛。

改个什么好呢?赵昊,字日天……这也太低俗,不符合王者风范。

思索再三,赵构决定改名为“赵耀”,字明煌。

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名字组合以明志——照耀世界前行!

改完名字,顺便改个国号吧。

“宋”这个国号也是让人很不爽,送钱、送粮、送女人……很不吉利,没有排面,也不够响亮,不利于扩大汉人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在国外的官方记录中,对东方的记载和称呼都还是“汉”或者“唐”,“宋”的存在感实在太低。

而且,在赵匡胤陈桥兵变的时候,起国号也是十分仓促的。

只因其即位前是归德军节度使,驻宋州,就草率地把国号定为“宋”,在此之前是没有先例的。

同样以“宋”为国号的还有南朝的“刘宋”政权,但人家宋武帝刘裕的爵位是“宋公”,以“宋”为国名完全合情合理。

赵匡胤只因为在宋州短暂驻军,就把国号定为“宋”,名不正言不顺,仓促而又草率。

在与众臣商议后,国号被重新定为“汉”。

这与此前的十五个“汉”政权完全不同,不是以封地名、爵位、封号命名,而是以汉族的族名来定,意为汉族的国家!

上顺天意,下安民心。

从此,赵构改名为赵耀,“宋”改名为“汉”!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