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燕文学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五十一章 决战地(第1页)

第191章决战地(求订阅)

郑成功放下刚刚收到的塘马军报,抬头看了一眼大帐之内的众人。

自从济度领着八旗主力入城,郑清双方在福州的力量对比生逆转,明郑的中军大帐也随之转移到了“长乐大营”之后,五军提督,各营营官,还有参谋总部的参谋们,还是第一次来的那么齐,只有轮值的黄廷还在营外主持针对江北清军的防御。

因为闽江的贯穿和周围山脉的分割,福州城附近的地形十分零散,而福州这座坚固的大城又恰巧钉在了江北最大一块平原的中心,城里还有一个实力颇为强悍的陈泰,郑成功根本无法在这里集中兵力和清军进行决战。

不只是明郑这边,如果直接在城外决战,济度也同样无法展开兵马,郑成功不可能直接退到福州城下,为济度腾出大军列阵的空间,那将会使得他处于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之中。

陈泰现在是被大炮轰得安分了,可实力犹存,福州城里还有数千清军精锐,济度和喀喀木所领的八旗主力一到,他不可能还会如此畏缩。

而且,这不过方圆十里的地方,两支加起来接近十万披甲士兵的大军列阵之后,恐怕除了直接硬怼之外,就几乎没有任何战术施展空间了。甚至郑清双方都得尽量把军阵摊薄一些,免得直接怼到了对方的脸上。

换言之,如果在江北和济度决战,郑军最终必然只能是选择在闽安等狭长的江边平野上和清军一点点消耗。这并不是郑成功想要的结果,也不是济度和陈泰等人需要看到的,更不用说明郑大军还有水师优势,济度未必真的敢在江北和郑军鏖战。

“济度所领的这支八旗主力实际的战力如何,这小半个月来,大伙应该也都清楚了,济度虽然没有什么领兵的经验,但是陈泰和喀喀木都不是好对付的。”郑成功顿了顿,又缓缓道:

“今日的军事会议把大家都叫来,便是要确定下一步的方略,再这样耗下去,八月便要过去了,天气也很快就要转凉了,广东的战局说不得会生出什么变故来,这些对咱们都是不利的。”

大帐之内的诸将都在静静地听着,闽清一战得胜之后,明郑军中士气高涨,也确实有过一段膨胀的时间,但是随着最近这小半个月来两军的小股部队频繁交锋,所有人又都恢复了清醒,这支南征的八旗主力,依旧是不容小觑的敌人。

西南的局势比原本计划中的要糟糕许多,江南的崇明-太湖战线又没能牵制住足够的清军,济度和喀喀木统领的大军比明郑原本预估的要多数千。如此局势之下,后面要怎么打,什么时候和清军决战,都成了必须要迅调整和决断的事情。

“各地的局势,清军的实力虽然都有些出了预料,但总体依旧在参谋总部的掌握之内。济度派出偏师,想要拿下闽清,然后直接在南岸立足的企图已经被咱们挫败。若是本藩不愿,以咱们的军力,济度和陈泰没有渡江的实力。”

郑成功这次并没有让参谋总长黄山来主持会议,而是自己亲自上了,战局到了现在这个时候,看似混乱,但其实大体上已经基本明确,混乱只是对于那些意志不坚定,左右彷徨的人来说的,郑成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不过,本藩还是原本的意思,以退为进,把清军主力引到咱们预设的战场之上,然后集中兵力将其一举击溃。江北咱们不可能过去,否则半个月前就没必要撤了,所以还是得清军过来。”

“济度在闽清吃了大亏,心中必然不愤,从他这段时间的行动来看,攻击的欲望十分强烈,只要有机会,他必然要主动来攻。”甘辉在一旁道。

万礼也立即接话道:“没错,江北的这些鞑子一有机会就会咬上来,而且仗着自己兵马多,往往都是穷追不舍,看来闽清一战打得他们还不够疼。”

大帐之内的其他人也纷纷表了看法,清军向来轻视南兵,这样年复一年积累出来的优越感和自信,并不会因为一次歼敌数千的胜利,因为郑军的名号广为传播,就立即改变。

巴尔楚浑被吓死虽然对于郑军威名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也因为如此,许多八旗军军官对于闽清一战的结果,更加轻视。而巴尔楚浑无能,不是大军不强,在济度和陈泰等人的刻意引导下,反而在清军中更为盛行。

郑成功听完手下诸将的看法,点了点头之后又继续道:

“本藩打他一拳,便是要让他生气,一拳还不足以彻底改变鞑子的傲慢,只有咱们堂而皇之击败他们,这些鞑子才会相信咱们的实力。但目前而言,这对咱们来说反而是有利的。打完了这一拳之后,本藩又退了一步,收缩兵马到了南岸,便是要让济度继续傲慢,以为本藩不敢和他决战。”

“济度和陈泰必然都是想要打一仗的,特别是济度,之前没有闽清一战的失利还好,如今有了,不打一仗,他恐怕不会让咱们走。”黄山冷声笑了笑,然后又继续大声道:

“而且,就算不说这些意气上的猜测,鞑子千里迢迢,兴兵数万而来,不就是为了一战灭了咱们,毕其功于一役吗?如果这一仗不打,他们不是白来了?”

“清廷如今在西南,东南都要用兵,财政压力极大,为此还在江南大额催饷,济度此次所领的南征八旗主力总兵力过五万,恐怕一路下来,单单是粮草和赏赐,战时行军的额外补偿,没有几十万两白银的开支,是撑不起来的。就算是济度和陈泰耐得住性子,但福临也必然不想再来一次。”

这一战不仅仅对于明郑而言必须要打,对于清廷而言,也是如此。军事文明展了这个时候,精兵化已经是常态,制约战争规模的,其实就是钱粮。清廷在西南迫不得已之下,已经允许洪承畴徐徐图之了,每年为此填进了数百万两白银,东南除非是也到了无可奈何的时候,否则不可能一样徐徐图之。

原本历史上,清廷之所以屡屡会上郑成功假装议和招抚,实则休养生息,积蓄实力的当,其实也就是因为钱粮的问题。只不过郑成功屡屡主动出击,东南最终也不得不被清廷放在了重要的位置。

大帐内随即有营官附和起来,大家其实都是赞同这一看法的。只不过,这支清军的实力确实强大,他们对于在哪里决战,如何击败这支强军,却还是免不得心有余虑。五万多清军精锐,他们也是第一次见啊!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