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燕文学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8(第1页)

屋子里没有房间。全通的。房屋中间,摆着一张破旧的桌子,桌旁是一张一边腿是用石头垫着的长凳子。一个被柴禾熏得漆黑的灶台,灶台下摆着几个坛子。靠南边的墙角,放着一张平板木床。之所以还能分辨出那是一张床,是因为厚厚的稻草上面,摆着一张打满补丁的薄被子。一个黑黝黝的老妇,此刻正坐在长凳上,佝偻着身子,在一个破瓷盆里费力地揉着什么东西。

这就是房子里面所有的内容。到这一刻,江才明白,什么样子才能叫做家徒四壁,一贫如洗。

婆娘,屋里今天有客人,你玉米糊糊多做点。把那个土豆也炒几个。

老妇抬起浑浊的眼睛:啥子客人哟?

几个去上和村的年轻娃儿。明天还要请我带路。黄伯把锄头在屋角放下。

你哪个爬得上去鬼见愁撒。老妇人蹒跚着从一个坛坛里拿出几个土豆。

我只是娃儿送到山脚脚撒。黄伯转身给江他们打招呼:你们坐坐嘛。

江看看,一条凳子,五个人,也没有办法坐,大家面面相觑:黄伯,我们开车一直都是坐着,屁股都坐疼了。站着更舒服。您坐吧,忙活了一天了。

黄伯有点尴尬:我们这里穷,凳子也不够。那我们都站站吧。

阿星拉拉江的后背,轻声说:哥,我们还是车上吃泡面吧。

江白了他一眼。

屋里老妇人开始生火做饭。柴火,所以炊烟还是有点呛人。

黄伯,要不带我们去村里逛逛?江问。

好撒。反正玉米糊糊还没有熟。黄伯应道。

走出屋外,空气清朗。

住这里,也就图个空气好。阿良咕哝着。四周青山环绕,远离尘嚣,倒也清幽。

黄伯,你们村子里有多少人?江和黄伯并排走着,问。

我们村子啊,有一千多人,但是呢,现在年轻的娃儿,都去外地打工去了,留在家里的,尽是些老人和娃儿,再有就是一些不能出去打工的妇女。娃儿,你们要去上和村做啥子?

我们的一个朋友家在那里,去看看,江答道。

哦,那个地方,可是比我们还要苦喔。那上面没得田,地也少得可怜。我们叫那个地方是出门一脚平。

哇,一脚平!那很好呀,出门都是平路。阿星嚷道。

嘿嘿,娃儿,你可莫要想错咯!出门一脚平,意思就是只有一脚是平路,其他的都是山路。黄伯露出黄黄的牙齿,慈和地笑道。

啊!阿星惊叫起来:这样啊!

黄伯笑着继续边走边说:我们这里还有玉米糊糊土豆可以吃吃,上和村就是稀饭配盐巴。他们到现在睡觉不盖被子,盖茅草。

他们为什么不盖被子?阿星傻傻地问。

没得钱买被被撒。黄伯看了阿星一眼。

哦。阿星觉得自己在老人的眼里,智商应该是和幼稚园里的孩子差不多。

哎,黄伯,为什么有好些人家大门紧锁?现在就睡觉了吗?是人都去外地务工了?华注意到,一路走过来,有很多人家都是大门紧闭的。

黄伯想了想:娃儿,莫管是在我们村,还是明天你们到了上和村尽量不要去人家家里串门。尤其是看见大门关着的人家,更是莫要轻易去敲门。

为什么?江好奇地问。

娃儿,我们这里穷啊,有些人家,一家人,就只有一套衣服。出门的人把衣服穿走了,留在家里的人都没有办法出门了,只能把门关着。老伯语气无奈而苍凉。……

娃儿,我们这里穷啊,有些人家,一家人,就只有一套衣服。出门的人把衣服穿走了,留在家里的人都没有办法出门了,只能把门关着。老伯语气无奈而苍凉。

不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江几乎不敢相信这会是真的:不是有很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吗?为什么连最起码的生活条件都没有办法改善呢?

黄伯笑笑:这些出去打工的娃儿,一个月也就几百块钱,除了吃喝,基本也就所剩无几了。有些娃儿为了省钱,几年都舍不得回家。一回家,几天的汽车火车,再加上路上吃的喝的,一年的积蓄全贡献在路上啰。

说话之间,天气已经完全暗了下来。大山的夜,特别黑,也特别重。

村里没得电,晚上照明的,都是家里的柴火。如果没事,我们一般都是天一黑,就早早睡觉了。黄伯说。

回到黄伯的家,饭菜已经摆好。一小盆玉米糊糊,一小盆水煮土豆。尴尬的是,筷子只有五双。碗也只有五只,其中的两只碗还豁了很大的一个口。

老妇人在土墙的破洞里,插着一根熊熊燃烧的松枝照明。

娃儿,你们先吃。你们吃了我们再吃。黄伯看着桌上摆着的碗筷,有点不好意思。

几个人对视一眼。

好,黄伯,我们就不客气了。江率先拿起碗,装了小半碗玉米糊糊,夹了几片土豆。

大家纷纷动手。几个人,每人端着一小碗玉米糊糊,站在桌子四周,慢慢地吃着这难得的一顿晚餐。

两个老人慈和地站在旁边看着他们吃。

其实,土豆和玉米糊糊是一点味道都没有了。因为缺油少盐,又稀,所以,不咸,不甜。

但大家依然一口一口好像吃得很欢。

四周很安静。

可气氛慢慢不对。阿星还没有吃完,就放下碗,冲了出去。

昏暗的火光中,江看见了阿星脸上两行泪水。

都吃完。江轻声但有力的对其他几个人说。都会意地点点头,一个个红着眼睛,用力地吞咽着嘴里的食物。

江把自己碗里的吃干净,又把阿星剩下的大半碗全倒进了自己的碗里。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