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燕文学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239章 对阵二合一(第1页)

第239章对阵(二合一)

当夏侯婴和周勃各自回到自己的军阵当中。

周勃刚将士卒按照阵型布置妥当,刚想从用于瞭望远处敌情的轈车下来,就见到视野的尽头处是冒出了滚滚烟尘。

有敌情!

甚至千余骑兵都无法掀起如此厚重的尘埃,来者这声势至少得有万人以上。

周勃加快动作,从瞭望车上手脚并用地快步爬下。

接着他有条不紊地向自己的亲卫吩咐:“用令旗传递消息,说匈奴人的踪迹已经出现,步卒披甲持盾,弓手备箭,调整弓弦松紧,骑兵上马,检查马鞍、马镫。

对了,我军可能其他部分尚不能见到匈奴人前来的讯息,你等会让令旗手告知友方。”

匈奴前来的度快出了大部分汉军将领的预料。

大部分人都没有从步兵的作战思维中脱离,没有意识到骑兵的进行度会有多快,不过好在韩信已经将他们的任务安排妥当,外加预警及时,因此汉军的阵型稍稍乱了数十息,就又恢复如初,甚至他们进入战斗状态后,配合更加严密。

半刻钟过去。

匈奴人的骑兵已经出现在了他们眼前。

人过十万,彻地连天。

匈奴方是有近十二万骑兵奔驰过来,哪怕韩信是站在军阵中某处较高的山坡上,依旧一眼望不到他们的尽头。

不过汉军这边的人数同样不少,过十五万的步卒,更有一万骑兵藏在阵中,他们陈列在绵蔓河前,声势比起匈奴骑兵丝毫不逊色。

何况汉军这边每个军阵看似独立成型,却又隐隐关联在一起。

这样是为了在匈奴的冲击下,他们能第一时间补上己方露出的破绽,不让阵型上的漏洞扩大,最终变成整体的溃败。

当然,这并非是简简单单就能做到的事情。

先便需要军队统帅的合理安排,纸上谈兵是万万不能的,战场周围地形的不同,摆出的阵型则存在极大差异。

其次,这种大军团作战,统帅哪怕事必躬亲,同样不可能完美掌握所有士兵的动向,那么手下的将领拥有足够威信,可以完美执行统帅的命令,就很关键。

最后,哪怕拥有了顶尖的统帅与将领,精锐的士卒依然必不可少。

一场战争谋划再多,归根结底还是需要士兵们去进行厮杀。

如果军中全部是装样子跑到最后的老兵油子、见血都害怕的新兵蛋子以及饿得连武器都提不起来的饿卒,那换谁来指挥,维持军队能作战都很勉强,更不用说摆出复杂的阵型。

不过以上三点,现在汉军皆有。

匈奴大军来到汉军阵前,并没有第一时间进行冲锋。

他们不断变换着方位,密密麻麻的骑兵将汉军半包围住,匈奴人居然形成了一种颇为特殊的阵型。

东方骑兵胯下皆青龙马(即脑门子有白花的马);而北方骑兵座下尽是乌骊马;南方骑兵则全是赤黄色战马。

汉军西方乃是绵蔓河,这个方向没有匈奴骑兵,不过单于在正面率领着这支队伍,清一色白马。

这是匈奴独特的“马阵”。

它背后是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源于萨满教中“以四色配四方”,即“蓝主东方,白主西方,黑主北方,红主南方”。

按照这样的说法,各方位的匈奴骑兵是骑着不同颜色的战马。

要说这马阵属于迷信,非常不科学,是没有问题的。

可说它起不到效果,那就不对了。

单纯想象一下,匈奴骑兵起冲锋时,面前是清一色的赤黄色战马排山倒海地压过来,压迫感直接拉满。

四个方位的纯色马阵同时冲锋,压迫感更是叠加了四倍不止。

何况一个方位上匈奴人起冲锋,单靠战马的颜色也方便区分敌我。

随着匈奴的马阵逐渐成型,绵蔓河边的气氛愈紧张与焦灼起来。

虽然没有任何一方轻举妄动,但他们心里都清楚这是在进行试探,谁要是没有压住场,让对方找到了漏洞,那将是这场战争全面开启的时候。

匈奴军中,单于是大手一挥,率先派出南方赤黄色战马的骑兵,前去汉军东侧进行骚扰,想试一试汉军的成色。

与此同时,见自己附近出现前来骚扰匈奴骑兵,夏侯婴可不惯着。

前段时间在韩地歼灭匈奴小股精锐,让他积累了不少与相关作战的经验。

于是夏侯婴派出自己手下的战车兵,让他们向那些匈奴骑兵创上去。

如果是在大平原地区,战车兵太过笨重,在匈奴骑兵眼中不过就是靶子,他们可以在远处射箭,进行拉扯。

在狭窄和复杂地形中,那就完全不同了!

那些战车兵一字排开,拉成长线向匈奴骑兵撞去,将匈奴骑兵的活动范围进行了极致的压缩。

如果匈奴骑兵想撤,他们是可以靠着更快的移动度逃离战车的攻击范围,可后方就是单于和匈奴诸王,被派出来打头阵的这些人里,哪位不想多露脸呢?

于是匈奴骑兵是与汉军的战车兵选择硬碰硬。

他们对上的刹那,上百匈奴骑兵是人仰马翻,被战车上的士兵用长戈扫了下来,或者直接被战车撞飞出去。

汉军方面,同样有不少车夫被箭矢射中,摔到地上,失控的马车起了连锁反应,撞翻了边上另外一辆原本正常行驶的战车。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