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燕文学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15页(第1页)

  聂谦连忙道:&1dquo;是是是,侯爷请进,下官早已在府中恭侯多时,侯爷能在百忙中抽空前来,下官着实感激不尽。”

  按京中习俗,如晚辈官职高于长辈,便是长辈先向晚辈行君臣尊卑之礼,再由晚辈向长辈行长幼之礼,所以若是严辞温厚,应在聂谦向他行礼后再以女婿身份向岳父行礼,但严辞丝毫没有这个意思,连腰也不曾弯一下,而聂谦此时见他过来,高兴都来不及,哪里会计较这个,笑容可掬,点头哈腰,比见了亲爷爷还要热情。

  严辞入了大门,被请进厅堂,聂谦立刻让人上茶,并亲自从仆人手中接过茶盏呈到严辞面前,随后微微曲着身等候在他身侧,似乎准备随时听候吩咐。

  聂谦未坐,其余人自然也不敢坐,都低头弯腰站在堂下,唯恐出气声大了一分。

  居于堂下主位的严辞也很受得起,吮了口茶才吩咐道:&1dquo;都坐着吧。”

  众人得了令,又看向聂谦,得到示意才在堂下两侧坐下。

  聂长博不想独自一人站着,想硬捱着坐下来,聂蓉知道他伤重,仍扶着他没敢让他坐下去。

  严辞果然就看向站着的两人,问:&1dquo;怎么了?”

  聂谦瞪聂长博一眼,连忙起身道:&1dquo;回侯爷,犬子胆大妄为,在国子监犯了错,小人方才稍作惩戒,以正其品行。”说完就朝身后喝令道:&1dquo;别碍了侯爷的眼,还不快下去!”

  聂长博垂着头正要行礼退下,严辞却开口道:&1dquo;等一等。”

  &1dquo;是&he11ip;&he11ip;侯爷。”听见这话,聂长博已经开始紧张得抖,出口已是颤音。

  严辞往他身后的聂蓉看了一眼,轻哼一声。

  &1dquo;上前来。”他说。

  聂蓉要扶,聂长博怕自己连累到姐姐,拦下她,自己忍着疼痛走上前去,躬下身来,战战兢兢道:&1dquo;侯爷。”

  严辞将他看了一眼:&1dquo;你是夫人的胞弟?”

  聂长博见他问起了家事,心里微微放松,回道:&1dquo;是。”

  严辞又问:&1dquo;在国子监读书?”

  &1dquo;是。”聂长博回。

  &1dquo;犯了什么错?”严辞问。

  聂长博默然半天,终是在聂谦怒前将身上的那张卷子拿出来呈上,低头道:&1dquo;舞&he11ip;&he11ip;舞弊&he11ip;&he11ip;”

  眼看严辞已经看向卷上的朱批,想到那让人无地自容的罪名,又紧张解释道:&1dquo;同窗要求,我&he11ip;&he11ip;不敢不从&he11ip;&he11ip;”

  严辞很快弄明白事情原由,问:&1dquo;同窗胁迫你助其答卷?”

  聂长博点头:&1dquo;是&he11ip;&he11ip;”

  &1dquo;此事暴露后,你被处罚了?”

  &1dquo;是&he11ip;&he11ip;休学自省十日。”聂长博呐呐道,声音几不可闻。

  严辞又问:&1dquo;你那位同窗呢?”

  &1dquo;写自省悔过文,并禁足三日。”

  严辞冷笑了一声。

  聂长博听闻这声冷笑,不由额头冒汗,紧张得连疼都忘了。

  &1dquo;那位同窗门第显耀?”严辞又问。

  聂长博自小被教导祸从口出,后来又入了国子监,里面全是官宦子弟,轻易不敢得罪人,谨慎回道:&1dquo;他姓谢,确实门第显耀,国子监内连博士都对他礼遇三分。”

  严辞不屑地轻哼一声:&1dquo;谢比尧那个宝贝儿子,被墨阳书院退了学,倒去国子监作威作福了。国子监那几个老东西,倒是越庸碌,一片乌烟瘴气。”

  聂长博一声也不敢吭,惶恐震惊得快停了心跳。

  谢思贤是当今丞相的老来子,他连谢思贤的全名都不敢乱说,没想到严辞竟直呼丞相谢比尧的大名,还对他儿子一脸不屑!

  还有国子监的博士,五经博士乃是五品官员,国子监祭酒与司业更是堂堂四品礼部官员,德高望重,竟被他说成&1dquo;老东西”,还说几位大人庸碌,这&he11ip;&he11ip;这些话,他能听吗?

  就在他吓得抖时,严辞说道:&1dquo;你文章不错,但如今会试重策论,你若有意,可试写一篇策论送至我府上,我看看能否将你举荐给陈夫子。”

  作者有话说:

  严辞:罪该万死,侯爷息怒这话真熟悉啊,终于知道你女儿这话术跟谁学的了

  姐姐弟弟一对瑟瑟抖小鸡崽儿

  第12章

  听见这话,聂长博愣得说不出话来,直到聂谦在后面急道:&1dquo;还不谢谢侯爷!”

  聂长博这才回神,连忙道谢。

  严辞未再说话,将文卷还给他。

  直到退至凳子旁,聂长博都不敢相信自己竟然听见严辞说要举荐他给陈夫子。

  陈夫子,乃是如今四大书院之、墨阳书院之院长,退仕的前任丞相、文坛大家,朝中十分之三重臣的恩师。

  国子监虽是朝廷直辖的官学,但长期经营不善,到如今已是徒有虚名;况且自本朝始,各代天子便一心改革科举,将会试科目从历朝的辞赋诗各一篇改为策一道,论一道,辞赋或诗自选一篇,且据说前二者占比重更大,所以若想以科举丛仕,必定要精通策论。

  然而国子监臃肿陈旧,直到现在仍以四书五经及辞赋学习为主,策论课业极少,且直讲博士皆是迂腐文人,从未在朝中从政,讲起课来免不了纸上谈兵。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