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燕文学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 95 章 晋江首发(第1页)

刘彻:有些时候,这种事情还是得小辈来完成。

李世民:武帝在承认自己已经不行了吗?

朱元璋:天子守国门……

此时此刻,朱元璋的心情非常复杂。

天幕:

国都要迁移,并非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有人赞同自然也就有人反对。那明成祖朱棣要把国都迁到哪里呢?

自然是他的兴王之地——北平。

北平,就是咱们现在的北京,和明朝一样,也是我们现在的首都。

可以说朱棣这个迁都的举动,对后世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朱棣:看来还是朕的眼光好啊。

刘彻:北平,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嬴政:朕倒是也很有兴趣。

天幕:

明成祖朱棣自上任之后,就一直有迁移都城的想法。他也知道,迁移都城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此他也询问很多大臣的意见。

即便有人反对,也改变不了朱棣要迁移的决心。

他们认为如果把政治权利向北移动,就意味着全国边防的兵力会存在失衡。而且,离开南方就意味着会拉远经济距离,明朝还处在修生养息的阶段,还不能够迁移都城。

朱棣把这些意见听取了,还是决定要迁移。他很清楚的知道,经过削藩之后,曾经的那些藩王已经实力不在。虽然削藩有助于巩固皇权,但是实力已经不足以镇守北边的势力了。

朱棣就采取了“天子守国门”的这种方式。

当然,在他迁移过去没多久,“上天”就给朱棣下达了旨意。

一场大火把朱棣烧的措手不及。

此时此刻就有大臣上书:迁都后诸事不便,且弃绝皇脉与孝陵,有违天意。

但朱棣认为虽然迁都是他毅然决然决定的,他认为这是在替皇朝考量,自己在政治上并没有什么大的过错,既然有人敢这么揣测他,朱棣认定这个人是在诽谤他,于是下令就把这个人杀了。

不过这个举动始终治标不治本,既然有人敢站出来这么说,就说明朝野中已经有不少人这么认为了。他又能怎么做呢?总不能把这些人一一杀了了事。

那还能怎么办,难道遵循这些大臣的声音,把都城迁回去吗?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既然选择了搬迁,就没有再迁回去的道理。

虽然朱棣搬迁了,但南京作为曾经的老相好,朱棣并没有对它始乱终弃,南京城还是维持着都城的原貌,里面也有曾经的官员,北平有的中央机构,南京也有。

区别在于,南京那些官员们的职权没有北平那边的大,所以久而久之,南京的官员就被称作了闲官。

朱棣虽然能被称得上是明主,但是在这件事情上,他处理地并不好。

刚刚被夸奖的朱棣心情还在飘飘然的时候,突然听到了一阵挨骂,心情

立刻就变得不舒坦了:

朱棣:竟敢评判朕?(面色铁青)

刘彻好笑又辛酸:

刘彻:你还是第一次知道吗?

朱棣想了一会:

朱棣:这倒也是,比起武帝来,朕已经好了很多。

天幕:

Judy这样做,这无异于加重了北平和南京官员两党的对立。

不过这不是夏夏今天要说的主题。

迁都这样的大事,夏夏说了,这绝对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决定的。既然Judy知道北平的缺点,那为何还毅然决然地决定把都城向北移动?

迁移都城到北边到底有什么好处?

好处之一,就是能够加强对北边势力的控制。这有什么影响?

我们从小就知道,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这么做,就是把各方势力都团结了起来。

好处之二,就是能够促进北方的经济发展。

南京富庶,江南地区靠着海上贸易发家致富的商人很多,Judy下令让这些居民去北平定居。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北边的经济发展。只有经济起来了,才能把控的边防。

迁移都城确实是一项成功的政策,并且被他Judy做到了。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