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燕文学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200章 方正化忽悠隆武帝(第1页)

多好的避税手段啊!

除非倒霉到了——他们刚将土地挂在藩王田册下,转身藩王就被除名了……

这是最高档的玩法之一,需要贿赂当地父母官,将地方官府的那份田册改一改,然后顶着藩王埋头冲锋,就能大口吃肉了!

有了官员的遮掩,有了藩田的名头……

急死他个狗皇帝,这事都没法查!

这是第三种办法。

还有一种比较少见,但是能够做到的,无一不是一方大佬!

明太祖建立大明的时候,曾经清查天下,有了《大明户帖》与《大明赋役黄册》。

这两样就是明初的人口普查、田地普查。

有明近三百年,甚至包括后来的满清,都是在朱元璋清查田地、人口的基础上,来征收赋税的。

这两样黄册,原物在京师,地方各府分别抄录了本府的那一部分,保存在了当地府库里。

每年收税的时候,府衙里将辖下各县应收款项,下到县衙,然后再由县衙门的胥吏,分别征收。

也就是说,最后收税的人,是县衙役们!

这事好办啊!

能当衙役的,谁不是士绅的狗腿子?

也就是说,这件事的关键,就在于府衙的那一份黄册誊抄件!

只要改了它,那就再也不用担心土地的问题了……

明末有多少田地挂靠在士绅名下,又有多少田地挂靠在藩王名下?

又有多少田地“凭空消失”了呢?

这是一个糊涂账……

反正国家能收税的土地还是那么大,田地还是那么多,交给朝廷的税赋却是越来越少,泥腿子的负担,也越来越重!

从洪武26年(1393年),黄册测量完毕,到弘治15年(15o2年),各府在册田地总数,从85o万6723顷,只剩下422万8o58顷。

短短一百零九年时间,爆减整整一多半!

离谱不?

反正这在册的田地啊,就是没了……

很稀奇,就这么“凭空”消失了!

至于现在各府田册上,还有多少土地……

嘿嘿!

这事——刘芳亮这个老刘,应该很有话语权!

当初在武强,老刘整整诈出来4oo万两白银……

嗯,也不算多,就相当于明末一年的田税收入罢了。

可是,那特么只是一个县!

(业内对明亡的总结是什么?从来就没有皇帝昏庸、军事落后的说法,而是——

天灾、人祸!

你品,你细品!

天灾么,也就是后世的厄尔尼诺现象。

这玩意说白了,就是气候变得诡异,某些地方连续灾祸,某些地方连续丰收……

明末当时受灾的地区,主要在江北。

南方数次大丰收,米价甚至跌到了五分银子以下!

虽然江浙一带,大量田地都不再种粮,改成了经济作物,但是,南方可不单单是江南一地啊!

甚至,很多地方稻米一年两熟,甚至三熟!

可以说,南方整体是不缺粮的,若不然,米价也不会那么低。

而受灾的江北大地呢?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